Published on
·1 min read

Vibe Coding:AI 编程时代的幻象与现实

Vibe Coding:编程还是魔法?

Vibe Coding 是 Andrej Karpathy 在最近的一条推文中创造的术语,它描绘了一种 AI 辅助编程的全新范式——程序员不再严格推敲 AI 生成的代码,而是凭直觉操作,盲目采纳建议、复制粘贴错误消息、反复尝试直至问题「自行消失」。这仿佛是一种魔法,但也可能是一场灾难。AI 的响应不断 gaslighting 开发者,让人对代码的正确性逐渐麻木。

如果说传统编程是一场理性的推理游戏,那么 Vibe Coding 更像是在黑箱中盲目探索。程序员不再深刻理解代码的逻辑,而是依靠 AI 提供的片段进行试错,最终的结果似乎奏效,但底层逻辑却无人知晓。

AI 生成代码的哲学困境

AI 代码生成的核心问题,不只是当前 LLM(大语言模型)上下文窗口和记忆机制的限制,更是它挑战了程序员的自我认知。在 Vibe Coding 模式下,程序员逐渐失去了对“正确性”的执念,而是接受了“暂时 work 即是合理”的现实。

这种现象类似于 AI 绘画早期生成的六指手——乍一看接近现实,但细节充满瑕疵。AI 生成的代码同样如此,它可能在 80% 的情况下看起来没问题,但剩下的 20% 可能隐藏着致命漏洞。而当 AI 代码占据 90% 以上时(Dario Amodei 预测 3-6 个月内将达到此比例),程序员的主要职责或许不再是编写代码,而是像质量审查员一样,筛查 AI 生成的内容。

这带来了一个更深刻的哲学问题:如果 AI 代码普遍存在瑕疵,而整个系统依然能够运行,我们是否仍然需要「完美」的代码?还是说,代码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,从过去的精雕细琢,转变为 AI 提供的混沌流?在一个规则模糊、边界流动的世界里,编程逻辑本身是否仍然有效?

变动不居才是恒常

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,Vibe Coding 并非只是编程范式的变化,而是整个时代的写照。当新闻报道和讽刺新闻难以分辨,当“真实”本身被重新定义,我们不只是接受 Vibe Coding,而是在接受 Vibe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。我们不再追求稳定,而是适应不确定性。

如果说工业时代的编程追求的是结构化、模块化和严谨性,那么 AI 时代的编程则更接近于进化——代码不是由人精心雕琢的作品,而是 AI 不断生成、被人类筛选和修正的生态系统。在这种模式下,编程不再是构建确定性的世界,而是在混沌中寻找秩序。

最终,我们或许会发现,AI 代码生成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变革,更是一次认知革命。它不仅改变了代码的本质,也在重塑我们如何理解世界。